隨著電子設備變得越來越小、越來越快,電磁幹擾 (EMI) 也越來越受到關注。 導電泡棉是一種兼具緩衝和導電性能的複合材料,已成為各行各業的關鍵 EMI 屏蔽解決方案。
本文探討了導電泡棉的發展—從其起源到技術進步和擴大應用。
20 世紀 80 年代之前,EMI 屏蔽主要依靠金屬外殼和橡膠墊圈。 然而,隨著設備變得越來越薄、越來越緊湊,傳統材料已無法滿足設計彈性的需求。 研究人員開始將導電塗層應用於泡棉材料,創造出既能提供緩衝又能提供 EMI 保護的導電泡棉。 早期的碳基泡沫具有成本效益,但僅限於低頻屏蔽。
在1990年代,隨著無線通訊和高速電路的發展,帶有金屬塗層的導電泡沫得到了開發。 透過在 PU、矽膠或 EPDM 泡棉基底上施加鎳/銅 (Ni/Cu)、銀/銅 (Ag/Cu) 或碳塗層,可實現顯著的性能提升:
屏蔽效能高達 60–100dB(GHz頻率)
優異的壓縮恢復性能(30–50%厚度)
廣泛的環境穩定性(-40°C 至 +120°C)
高度客製化:模切、沖壓、背膠
這些改進推動了消費性電子、工業控制和醫療設備的廣泛應用。
在21世紀,導電泡沫已成為:
消費性電子產品 :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中 PCB 和外殼之間的 EMI 屏蔽。
5G通信 :確保基地台和射頻模組的訊號完整性。
新能源汽車(NEV) :BMS 和控制系統中的 EMI 屏蔽。
醫療電子 :保護精密儀器免受干擾。
航太 & 防禦 :雷達系統和衛星中的輕質 EMI 屏蔽。
導電泡沫正在向:
環保且可回收的材料(符合 RoHS、REACH 標準)
穿戴式裝置和柔性電子產品的超薄柔性設計
奈米導電塗層和自修復泡沫等先進材料的集成
人工智慧驅動客製化和自動化的智慧製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