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電子設備的發展 更高的頻率、更快的處理速度和小型化 ,問題 電磁幹擾(EMI) 和 靜電放電(ESD) 變得越來越嚴重。 確保性能穩定並符合國際標準,例如 IEC 61000-4-3 (輻射免疫)和 CISPR 32 (EMI 輻射),工程師必須採用先進的屏蔽解決方案。
在眾多 EMI 屏蔽材料中, 導電泡沫 已成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 本文將解釋 導電泡棉的工作原理 , 它是 屏蔽機制 ,以及它的 核心優勢 ,為工程師和採購專業人員提供全面的技術參考。
這 導電泡棉的工作原理 在於其 獨特的材料成分 和 電氣性能 .
基材: 聚氨酯 (PU) 或矽膠泡棉具有柔軟度和壓縮彈性。
導電塗層: 鎳、銅或銀顆粒被施加在泡沫表面,形成導電路徑。
導電路徑: 壓縮後,導電泡棉可確保持續的電氣接觸,進而產生 有效的EMI屏蔽 .
電磁波的反射
導電表面充當屏障,將入射的 EMI 反射出敏感元件。
能量吸收
多孔泡沫結構將部分電磁能量以熱的形式耗散。
接地
正確安裝後,導電泡棉會與設備底盤連接,將 EMI 電流安全地引導至地面。
👉 相關閱讀: 什麼是導電泡沫?完整指南
這 導電泡棉的屏蔽原理 遵循經典 電磁理論 基於 法拉第籠效應 :
低表面電阻: 通常為 0。05–0.5 ω/sq,具有較高的屏蔽效率。
屏蔽效能(SE): 導電泡沫提供 60–90 dB衰減 頻率範圍為 1 MHz 至 10 GHz。
聯絡誠信: 壓縮確保沒有間隙,保持連續屏蔽。
根據 IEEE 標準 299-2006 (測量外殼的 SE),導電泡沫即使在機械應力下也表現出穩定的性能,非常適合 5G通訊設備 和 電動車電池組 .
與剛性金屬墊片不同,導電泡棉提供 柔軟有彈性 ,適應不平坦的表面。 即使經過數千次壓縮循環,它仍能保持屏蔽性能。
EMI屏蔽
緩衝 & 密封
防塵
熱管理(與熱界面材料結合使用時)
與金屬網或固體墊片相比,導電泡棉的重量明顯較輕,因此非常適合 便攜式電子產品和穿戴式設備 .
導電泡棉可以模切、用黏合劑層壓或形成條狀,從而降低安裝成本並提高生產效率。
現代導電泡沫符合 RoHS 和 REACH ,現在有些產品使用 無鹵塗料 以滿足永續性要求。
消費性電子產品: 智慧型手機、筆記型電腦、平板電腦(固定 PCB 到外殼的連接)。
5G & 物聯網: 需要高頻屏蔽的網路路由器、基地台。
汽車電子: 電動車電池控制模組和資訊娛樂系統。
航太 & 防禦: 雷達、航空電子設備及安全通訊設備。
👉 相關閱讀: 導電泡沫與… 普通泡沫:什麼’有何不同?
為了驗證 導電泡棉的屏蔽原理 ,採用國際標準:
ASTM D4935: 平面材料的屏蔽效能。
MIL-STD-285 / IEEE 299: 外殼屏蔽性能測試。
UL 94: 泡棉材料的阻燃等級。
測試結果一致表明,導電泡沫可實現 ≥GHz 頻率下 SE 為 70 dB ,證實了其在高頻環境下的可靠性。
👉 相關閱讀: 導電泡棉在新能源汽車的應用
隨著各行各業朝著 柔性電子、6G通訊與永續製造 ,導電泡沫正在演變:
環保材料: 可回收導電塗層的開發。
混合解決方案: 與導熱墊集成,具有 EMI + 導熱雙重功能。
小型化: 適用於緊湊電子組件的超薄導電泡沫。
這 導電泡棉的工作原理 基於 反射和吸收 EMI 波 同時保持 導電接地路徑 . 其獨特的 屏蔽原理 使其成為保護電子產品免受 EMI 和 ESD 損害的最可靠材料之一。
和 壓縮彈性、多功能性和環保性 ,導電泡沫不僅是一種 有效的EMI屏蔽材料 而且還是 前瞻性的解決方案 在 5G、物聯網和電動車 .
對於尋求兩者的工程師 績效和永續性 ,導電泡沫繼續證明自己是未來電子產品不可或缺的材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