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導電泡棉材料中,表面塗覆製程直接決定了電氣性能的上限。康麗達透過先進的電鍍製程控制,在保持機械完整性的同時,優化了塗層的均勻性和附著力,實現了表面電阻與垂直接觸電阻的協同作用。
根據ASTM D4935, 表面電阻測量泡沫的平面電導率。它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:塗層連續性, 厚度和黏附強度。
康麗達採用「化學鍍+電鍍」混合製程:
化學鍍鎳:形成均勻的催化層(0.5-1 µm),確保強附著力。
電鍍銅:建立導電層(3-5μm),降低體積電阻。
鎳或銀頂層:提供抗氧化性和表面耐久性。
實驗結果表明,將銅厚度從2 µm 增加到 5 µm可使表面電阻從0.1 Ω/sq 降低到 0.05 Ω/sq. A 低於 5% 的均勻係數 (CV)是實現大面積穩定低電阻的關鍵。
垂直接觸電阻 (MIL-STD-202G)評估泡棉在壓縮狀態下的導電效率。它對塗層硬度高度敏感
康麗達透過調整鍍液化學性質和電流密度來改善鍍層的晶體結構:
高電流密度:產生具有更高硬度和更小壓痕深度的細晶粒塗層。
脈衝電鍍:提高延展性並防止壓縮下開裂。
等離子微紋理:產生微米級的凹凸不平以擴大有效接觸面積。
在5 公斤壓力下,康麗達導電泡棉保持<8 mΩ 接觸電阻,經過 1,000 次壓縮循環後電阻增加不到 10% - 遠優於標準塗層。
塗層與基材的附著力決定了長期EMI可靠性。當剝離強度低於1.0 N/mm時,在熱循環或振動條件下可能會發生分層。
為了提高黏合性,康麗達採用了多步驟介面增強製程:
等離子活化:將表面能提高到 50 mN/m 以上。
偶聯劑處理:在聚合物和金屬層之間建立化學鍵結。
梯度過渡層:加入 Ni-Cu合金緩衝層以緩解層間的熱應力。
經過70℃×1000h老化試驗,塗層無起泡、剝落現象,表面電阻變化<15%。
有關結構機械優化的更多信息,請參閱導電泡沫壓縮-恢復曲線分析:如何匹配結構間隙中的壓力。
康麗達保持嚴格的製程控制框架,以確保一致的 EMI 效能:
浴溫:控制在±1℃以內,防止晶體異常生長。
pH 穩定性:自動調整至 4.2–4.6,實現均勻沉積。
動態電流補償:根據產品寬度進行調整,以保持塗層均勻性。
後處理:鈍化可增強抗氧化性和儲存壽命。
導電泡沫的性能取決於製程精度,而不僅僅是材料成分。
康麗達透過精細化的電鍍控制,實現:
表面電阻≤0.05Ω/sq
垂直接觸電阻≤8mΩ
剝離強度>2.0N/mm
這些參數定義了一個平衡的機電系統,非常適合高頻 EMI 屏蔽, 汽車電子、下一代通訊設備等。
康麗達持續開發新一代導電泡沫塗料,兼具機械耐久性, 低阻抗和耐環境性,為EMI可靠性樹立了新的標竿。